网站可能被墙,请记住以下域名:subhd.cc subhd.me
片源版本
《給我一個道歉》標準電影版正體中文字幕【新增另一時間軸版本】
原创翻译 繁体 SRT
64k 1618 2018-6-22 20:43
发布人:
总共发布过字幕 125 条
支持 0
字幕仅作语言学习之用,版权归片方所有
发表留言 共 5 条 求资源发资源及吵架内容一律删除

靠北啊
请问适配哪个版本
2018-6-27 18:19
靠北啊
@睡鼾三友:好吧,谢谢
2018-6-29 18:45
睡鼾三友
抱歉,我也不清楚。反正有兩個字幕版本,應該適配大部份吧?
2018-6-28 01:51

睡鼾三友
水清碩見:無人能壟斷苦難 《給我一個道歉》

  1983年4月18日,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使館遭受自殺式炸彈襲擊,造成63人死亡。同年10月23日,兩輛載滿炸藥的貨車分別駛入美國和法國維和部隊基地,造成305人死亡。後來黎巴嫩內戰結束了,但自殺式炸彈襲擊作為一種當代暴力模式才是剛剛開始。
 2000年代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,巴人自殺式炸彈襲擊達到高峰,2000至2008年總共有146宗自殺式炸彈襲擊,主要攻擊目標是平民,總共618人死亡,近900人受傷。今天,在世界的視覺裏,巴人的身分就只能歸納成難民或恐怖分子。
 《給我一個道歉》的故事發生在黎巴嫩,由執政馬龍尼基督教派支持者與巴勒斯坦難民之間的小口角引起,後來升溫至國內族群衝突與暴動,從而探討暴力的循環。
 設計工整 但仍有驚喜
 老實說,我沒有帶很高的期望進場,因為牌面一看就知是種族大和解戲碼,而事實上也是,但各個人物背景設計精妙,仍然讓人看得津津樂道。
 或許編導是看準各地文藝界在以巴衝突議題的前設,在角色設計上,開場時將基督教男主角描寫成不近人情的老粗,參與政治助選活動時,更流露出右派政治狂熱者的模樣。相反,巴人男主角則是溫文的老人,凡事都講原則,寧願認罪都不願意在法庭上透露對方針對自己的種族仇恨言論。
 正當我們都容易傾向支持打人的難民,故事一步一步揭示他暴力的過去。與此同時,老粗的童年夢魘被揭示於人前,在法庭流露自己脆弱的一面。這個對比營造了強大的戲劇效果。
 旁觀者而言,二人的代表律師也呈現了普遍的世代隔閡。年輕的女大狀沒有親身經歷過黎巴嫩內戰,所以對難民同情,並在庭上表現得相當冷靜;長年為建制做事的年長大狀,則持着經驗與輩分,每每打斷別人發言,數度失控。
 然而,控方大狀在黎巴嫩內戰中長大(1975-1990),這場戰爭源自以巴問題(由1948年以色列建國戰爭、1967年六日戰爭引發起巴人難民問題,至1982年以色列與西方國家介入黎巴嫩戰爭),巴勒斯坦人受當時共產左翼全球性的武裝抗爭洗禮,發動多次襲擊,令控方一邊對巴勒斯坦的憎恨比對以色列的還要大。當故事將這些歷史進程逐步揭示,就會發現黎巴嫩人的仇恨是「正常的、無可厚非的、是人性」。
 如果最近有在獨立電影節裏看《赤軍:PFLP世界戰爭宣言》和《幽閉者/恐怖份子》的話,會知道日本赤軍當時對巴勒斯坦輸出的恐怖主義/武裝革命,《給》會是一個很好的對照,檢視巴勒斯坦武裝組織與中東鄰國的關係。
 另一套在形式上(不是題材上)可以跟《給》對讀的近期電影是《公義暗角》。同是法庭戲,《公》的代入空間比《給》大,因為恐怖襲擊帶來的創傷比《給》來得較切身直接,正邪對決分明,左右矛盾得不到和解,並同歸於盡。不過,雖然《給》行的是各打五十大板套路最後達至大和解,事件的深度和複雜性其實比較高,引發的思考空間比《公》大。
 雞蛋與高牆
 2009年,村上春樹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時,正值以色列政府空襲加沙,他領獎時發表著名的「雞蛋高牆」感言,「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,雞蛋是多麼地錯誤,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。」
 2016年年初二,評論紛紛指當雞蛋變成了磚頭時,就沒有道德力量獲得支持;在村上春樹的比喻裏,雞蛋的本體從來都是拿着磚頭的,沒有變不變可言。這點其實很多人都說過了。
 《給》讓我再次重溫村上春樹的發言對「雞蛋」的詮釋。他指出,雞蛋不止是被壓碎、燒焦和射殺的平民,「更深一層看,我們每個人,也或多或少是一枚雞蛋。我們都是獨一無二,裝在脆弱外殼中的靈魂,你我也或多或少,都必須面對一堵名為『體制』的高牆。體制照理應該保護我們,但有時它卻殘殺我們,或迫使我們冷酷、有效率、系統化地殘殺別人。」
 狹義來說,雞蛋高牆是把平民和武裝者二分。國際法其實也是這樣的把殺戮平民界定為戰爭罪行,而每次以色列空襲加沙後,承認對方的傷亡數字,其實跟國際救援組織相若,不同的是,以色列不認同死的是平民,列出的數字往往是武裝者多於平民,並稱其空襲是對對方飛彈的自衛還擊。
 自衛還擊,是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暴力,但還是要考慮到程度和合理性。美國在2001年以自衛的名義發動「反恐戰」出兵阿富汗,2003年指伊拉克藏有大殺傷力武器出兵,反恐戰隨之變成一個傘式術語,以不斷放大和重複陳述創傷的手段,合理化己方施行更大的暴力。
 創傷與暴力
 或者村上春樹所形容,有效率系統化殺人的「體制」,亦可以被理解為把創傷轉化為暴力的機制。當恐怖分子被臉譜化,對整個種族的屠殺,都被合理化。
 創傷與暴力是《給》的關鍵詞,但主體不在以色列或者西方國家。這故事由黎巴嫩的視覺出發,陳列了歷史上幾次大型的巴人暴力反饋,對黎巴嫩本土的傷害,但電影對巴人在過去半世紀承受的災劫仍然是充滿同情。
 它提出一種理解傷痛的可能,我們在閱讀歷史裏的暴行,不能只用數字、軍力或文明程度去量化箇中對錯。在沉溺於己方的苦難同時,能否看到對方的苦難。
 文// 李駿碩
 編輯// 蔡曉彤 明報 (2018/06/24)
2018-6-25 19:12

睡鼾三友
《給我一個道歉》打官司好戲  石琪
很小事情越搞越大,弄到兩個大男人水火不容,激起族裔仇怨,帶來法庭訴訟,變為嚴重政治事件。這
過程就構成一部好戲。
《給我一個道歉 (The Insult) 》是黎巴嫩片,這個戰亂頻仍的中東國家也能拍出好電影?其實任何地區
拍出可觀之作都不足為奇。例如智利,不少人只知道有紅酒和足球明星,不知有電影,但今屆奧斯卡最
佳外語片金像獎,就由智利片《神奇女郎》贏得,描述一個男身女型「跨性別」人士的故事。
《給我一個道歉》亦同樣角逐最佳外語片獎,我認為勝過《神奇女郎》。亦比另三部入圍片:瑞典《方
寸見人心》、匈牙利《夢鹿情緣》和俄羅斯《雙親不相愛》,更切合今日世界分分合合、爭鬥與和諧糾
纏不清的時勢。
片中寃家,一個是黎巴嫩本土人,開設小車房修理汽車;另一個是做建築工頭的巴勒斯坦難民。因露台
去水位爭執起來,互相辱罵,不肯道歉,變成死對頭。
劇情涉及黎巴嫩很複雜的歷史、政治問題,包括基督徒與回教徒的分歧,又收容很多巴勒斯坦難民,屢
次爆發內戰,並惹來以色列和叙利亞進侵,釀成血海深仇。局外人難以了解那些來龍去脈,但很易明白
此片刻劃的寃家糾紛,自古至今世界各地經常發生。往往由於種族、宗教、政治立場等等形成紛爭,甚
至一家之內也會「撕裂」起來。當然亦會化敵為友,或相愛通婚。
例如今日香港,本土人與大陸人、南亞人便有複雜恩怨。半世紀前港片《南北和》已經拍過廣東人與上
海人兩個家庭的衝突和戀愛,很現實,亦顯然受到數百年前莎士比亞經典戲劇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影響
——該莎劇描述兩家世仇的子女相戀,導致殉情悲劇。《南北和》則轉變為喜劇。
《給我一個道歉》沒有戀情,而集中於兩個異族男人的敵對關係。他倆都是正常勤奮的好人,由口角到
動粗,不打不相識,漸漸惺惺相惜。但堅持法庭對壘,不肯放棄原則和尊嚴。
黎巴嫩導演杜埃利 (Ziad Doueiri) 曾在美國讀電影,做過塔倫天奴影片《落水狗》和《危險人物》的攝
影助理,回國後,二十年前開始執導長片。今次靈感來自他與水喉匠爭吵的親身經歷,演變出生動緊湊
的劇情,充滿真實感,以及有笑有淚的戲味劇力。全片拍得好,眾多男女演員亦佳,值得雅俗共賞。
老實說,如果只是兩男爭爭鬥鬥,不是雙雄動作片,雖有現實及人性諷喻,難免趣味不足。此片妙在打
官司,雙方法庭爭辯越來越奇情有趣。一方由老牌男大律師主持,對方是年輕新進女律師,鬥得相當過
癮,彼此又有微妙關係,甚至演變為法庭喜劇。時髦妙麗女律師使這部男人撞火片增添了女性風采。另
外一位嬌妻亦有吸引力。
《給我一個道歉》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,今屆有些影片令我失望,幸而這一部是精選之一。
至於為爭一口氣打官司討回公道的題材,尤其是中文片名,與中國大陸片《秋菊打官司》和《我不是潘
金蓮》有些相通,實際上各有千秋,這部黎巴嫩片(法國合拍)特別豐富和成熟,亦更有法治精神。
2018/6/13
2018-6-22 20:44

SubHD 0.006